条形码最早出现于40年代,但至今仍得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条形码是用来表示一系列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它将多个宽度不等的黑条和空格,按照某种编码规则进行排列。普通条形码是一种平行线模式,由黑条和白条组成,其反射率相差很大。条形码由于能标明商品的生产国、制造商、商品名称、生产日期、类别、日期等诸多信息,因此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系统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BernardSelvo在1948年还是费城气体技术学院的研究生。有一次,他无意中听到了当地一个超市连锁店的老板恳求院长想出一种办法,可以在收银台自动记录商品销售情况。系主任觉得很奇怪。但是塞尔沃和他的朋友、研究生同学约瑟夫?伍德兰德决定试一试,并相信这能使他们发大财。
首先, Selvo想到了一种通过使用紫外线照射使墨绘图形发光的方法。但是,颜料太贵,不稳定,而且容易被污染。下一步,他试图创建一个盲点识别系统。但是,当货物进入盲区系统时,困难很大,而且常常损坏货物。
在数月的努力之后,塞尔沃决定使用莫尔斯电码,一种由莫尔斯塞缪尔发明的由点与线构成的符号系统。很快, Selvo就想到可以把 Moles电码中的点线设置成粗而粗的条纹。这一观点后来成为各种条形码最基本的概念。
因为当时的技术限制,条形码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直到1960年代,伍德兰德成为 IBM的一名工程师,他没有放弃自己年轻时的想法,而是不断说服 IBM投资研究条形码。到那时,激光和计算机已经出现了,前者能轻易地穿透条形码,后者能快速而精确地读取、访问和处理条形码中的信息。终于,大约在1969年末,IBM指派乔治·劳雷尔研究如何制作超市扫描仪和标签,伍德兰德也在这一项目之中。劳雷尔开发了一种可以数字化读取代码的扫描仪。他还在条形码中使用条纹图案,而不是此前伍德兰所使用的圆圈图案,因为事实证明后者不适合印刷。经过将近四年的艰难研究,IBM终于推出了一种既易于打印同时也能有效传递信息的长方形条形码。这种条形码最终得到了当时的符号选择委员会的认可,被命名为标准商品码UPC(Uniform Product Code)。1974年6月26日,世界上第一个条形码扫描器被安装在俄亥俄州特洛伊的马什超市里。第一件被扫描的商品是10包箭牌的多汁水果味口香糖。这包口香糖如今已被美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条形码最开始进入中国,并非用于零售业,而是用于邮政系统。根据知网显示,国内最早一篇关于条形码的论文出现在1979年,发表在《中国邮政》的“国外技术动态”一栏,内容是对于条形码及其识别系统技术的介绍。
此后,条形码在我国的应用领域逐步向图书馆、医院和商品零售领域扩展。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商品编码学会。"八五"期间,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还将条形码技术作为十项重点推广应用工作之一。一九九一年四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一九九一年六月开始筹建国家条形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九九一年五月,五个条形码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一九九二年六月我国第一个 POS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条形码正式进入了使用阶段。